《孤山难越》评测:冒险家、科学家、记者(2)
“等我回过神来,羊已经不见了,而我正站在山顶上。强风拂面,我的脚边有座垒起来的玛尼石堆,石堆旁供着个孤零零的羊头骨。太阳升起来,阳光照进了羊头骨,空洞的羊眼窝迸射出一道道金光,光芒刺穿我的身体,向远处无限延伸。那时我就知道,我以后再也离不开夜攀了。”

话一说完,冒险家干脆利落地走到台下,她抱着双臂,把自己以更舒服的姿势塞进座椅“我的故事就是这样”。
压力,来到“科学家”这边。
科学家
“科学家”只是个民间科学家,不是什么正经搞地质勘探或气象研究的学院派,虽然确实发表过一些和登山有关的文章,但都是些学术界不接受的怪异主题,比如《论丁达尔效应对无神论登山运动员的影响》《传统道德观念和温度的奇妙反应》和《浅谈克苏鲁神话在二十世纪中叶掀起的登山热》。
现在准备发言的科学家,正把目光藏在一架小小的圆墨镜里,不让他人有丝毫触碰机会“冒险家说的,嗯,确实有几分趣味,但还不够。我想她可能是看了太多超级英雄电影,以为自己是什么打开基因锁的超人类——那不合逻辑,更不科学,登山不能够……至少不应该……”
科学家停顿了下,象征性地推了推眼镜“比起野蛮人的举动,我更相信逻辑和科学”。

“登山是一项极限运动,在座所有人都知道这点,但所有的极限运动在我眼里——都只是数字之间的换算。只要控制数字在安全线以内,即使是‘望山跑死马'的山顶,也会显而易见地容易攀登。”
“我们把登山所需的能量细分为‘理智、温度、体力、氧气、健康'五种变量,它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、装备的更换,以及消耗品的使用,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有规律地增减。如果想要成功登顶并且顺利返回营地,你就得以苛刻的方式,控制这些身体机能。”

“一罐氧气在被消耗前能为攀登提供多少时间?如何根据海拔和身体状况控制氧气供给?哪些消耗品分别能起到什么作用?在山上寻找到的过期罐头能不能吃?遇到求救者应该选择施救还是放弃?所有的问题,你都得提前考虑,然后在最短时间里,做出最合适的选择。另外还要牢记一点,不要被正常环境下的观念给束缚住。”
抓住科学家发言后的短暂空隙,记者站起来发问“比起你所谓的数值管理规则,你知道人们在传言,你攀登前习惯只带极少部分必需的装备,其余都……依靠在山上拾捡遇难者的装备制作,可以回应下这种说法吗”?

图源:《孤高之人》
科学家看向记者“关于这点,你玩过《逃离塔克夫》吗?这是一个有装备才能生存的游戏,但总有人喜欢走‘跑刀'不带装备进入游戏。一部分人是为了收益最大化,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刺激。”
“山上,尤其是那些高海拔的山峰,其实最近已经没那么圣洁了。随着登山旅游业的发达,越来越多不准备登顶的游客,来到这里。以那座最著名的珠穆朗玛峰举例吧,在1921年到1999年的统计里,登山者们一共丢下了615吨重的垃圾,大量废弃的登山装备都在下撤时丢在了原地。”

“遇难者的尸体,也是一个物资库。目前的珠穆朗玛峰上,至少有200具以上的遇难者尸体,都保存着遇难时的模样。他们背包里的工具,不说可能有还没开封的罐头,哪怕是一个锁扣,一根岩钉,都能在我的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更不用说那些稍加修缮后,就能继续使用的昂贵装备。”
“有时候,我上山时只带着最基础的装备,但下山时背包里却已经塞满了东西。可能这就是你们所听闻到的传言的来源。”
记者似乎并不质疑科学家的道德观念,继续发问“你好像很关注环境问题,那么你是在呼吁环保运动方式‘无痕山林',才这样在极限条件下生存吗?就像路易斯·迈克尔·菲格罗亚在2005年为了呼吁社会关注被虐待儿童,跑步横穿美国一样?”

路易斯·迈克尔·菲格罗亚为阿甘的原型之一
科学家摇了摇头,诚恳地回答道“这倒没有,你看,我不关心环境,我只关心自己能不能‘继续游戏'。无装备登山只是我游戏方式的一种,这是一种设定,没有其他含义”,说完他就走到台下,把场地腾了出来“我讲完了”。
文章来源:《电波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b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5/801.html